摘录自《品位与职位: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》 – 阎步克
周代出现了两个爵列:一个是封爵公侯伯子男,一个是公卿大夫士。可以说,周代的基本身份尺度,就是爵级。爵同时也是一种酒器,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起源于中国古代一种古老礼制,叫做乡饮酒礼,起源于社区共同体的集体聚餐会饮。在这个会饮的场面上,长者、尊者、幼者、卑者各就其位,当时的敬酒行爵的次序,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身份地位的直接反映。换言之,敬酒行爵的次序,就是最原始的爵列、爵序。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看,“爵”确实就是一个酒器。后来又被用作等级之名,用以区分尊卑。从其起源观察,我们也能明白,“爵”有强烈的社会性,是一个社会的身份尺度。
周代的等级除了公侯伯子男之外,还有公卿大夫士。公侯伯子男爵的拥有者是国君,所以这五等爵不能说是官阶。而公卿大夫士,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阶了。此外,周代还有一个等级概念“九命”,五等爵和公卿大夫士爵都被纳入“九命”体制。公九命、侯国七命、子男五命;三公八命、卿六命、大夫四命。五等国君的命数是单数,作为官阶的爵称是偶数,二者在“九命”中欢聚一堂了。但应提示一下,这个“九命”是《周礼》之书的一个建构,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制度。实际的命数,最多只有三命,这在《左传》中可以看到。但“九命”对后代的影响很大。《滕王阁序》中有“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”一句。这个“命”即指爵命。“三尺”指的是官服上的大带。士一级爵用的带子长三尺。王勃当时约是七八品官,相当于属于士,“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”用是周代的爵命概念。
战国秦汉间,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转折。由小型简单社会进入大型复杂社会,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,推动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。变法的目标是建立三样东西:君主专制,中央集权,官僚政治。伴随这个社会政治转型,一些新的位阶应运而生。
首先,商鞅变法创立了军功爵制。军功爵后来发展为20个等级,即:公士、上造、簪褭、不更、大夫、官大夫、公大夫、公乘、五大夫、左庶长、右庶长、左更、中更、右更、少上造、大上造、驷车、大庶长、关内侯、彻侯。这些爵名让今人感觉特别陌生,但在秦汉,它是政治社会最重要的身份尺度。
军功爵有什么意义呢?“斩一首者爵一级,斩二首者爵二级”——砍掉一个敌军军官的脑袋可以得一级爵,砍掉两个敌军军官的脑袋可以得两级爵。由此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:平民凭借在战场上的表现来赢得爵位,而这在周代贵族制度下是没有过的事情。军功爵制突破了贵族传统,它用功绩制取代了贵族世袭。所以军功爵制的意义,不亚于一场社会革命。有的学者这么说:“军爵塑造新社会”。周代缺乏流动性的贵族社会,在战国之后转变化一个流动化的、功绩主义的新社会。
二十等爵对人的社会生活和地位影响重大。田宅、衣服都要根据爵级而定。在传统社会,土地就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。在商鞅变法之后,土地曾经按照爵级高下而授予。也就是说,王朝位阶可以影响土地所有制的形态。第二十等爵彻侯有自己的封国。第十九级的关内侯,授给95顷田地、95亩宅地,依次而降。左庶长和五大夫之间有一个断层。普通百姓只要砍掉一个敌军军官的脑袋,就能得到一级爵,进而得到150亩耕地。还有很多礼制跟爵级相关,比如说爵高一级,坟头上就能多种一棵树。那么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爵级,到坟头数他的树就行了。
与军功爵同时,随官僚政治的推进,还有一种新等级出现了,这就是若干石构成的禄秩。(“石”通常读dàn,读shí好一些)。禄秩等级用俸禄的额度做级别之名,这一点也很有特色。最高的是中二千石、二千石,还有千石、六百石,一直到百石。丞相没有秩名,不过号称万石。列卿是中二千石,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官员。列卿下面各有若干署,署的长官称令,即诸署令,六百石,有点像今天部级以下的“司”。郡守是二千石。县的长官,高的千石、六百石,称县令;低的四百石、三百石,称县长。这就是汉代禄秩的功能:区分官职高下。军功爵是一种奖励制度,进而发展为社会身份尺度;禄秩则是行政等级,用以建构行政秩序。
官品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等级了。它是在曹魏末年出现的。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一点:在你谈曹魏的官儿是几品的时候,要注意直到曹魏末年才有官品。官品最初只有九品,比较疏简。所以南北朝时继续细分,九品分出正、从来,有正一品、从一品,正二品、从二品之别。由此形成18级。四品以下,除了正从之外,还有上、下之别。总而言之,九品18级,上下共30阶。此外,流外官也分九品。加上流外九品,一共39阶。这是南北朝形成的,唐代继续使用。
汉代禄秩最后固定为十五六级,官品最初为九品,在南北朝隋唐达到了39阶,显然繁密多了。不同时代,级别有时比较繁密,有时就比较简约,这是为什么呢?这背后也是有规律的,涉及人的行为模式等等。是简约的等级较具激励作用,还是繁密的等级较具激励作用呢?简约等级跨度大,晋升时“一步登天”,工资和身份提高得快;而等级如果设计得很繁密,晋升就会变得频繁起来。研究显示,繁密的等级更具激励作用。同学们要本科四年才能拿到一个学士学位。而若每学年都能授一次学位,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就更高涨了。学年结束时你一看,不少同学又拿一个学位,你肯定心里发毛,一定要赶上。但是同时,如果每个学年都授学位的话,论文的写作、答辩的组织、证书的制作发放等等,都需要工作量和消耗各种资源。所以等级繁密而频繁晋阶,是要增加管理成本、降低效率的。级别的疏密设计,看来要不同考虑之间寻求平衡。级别繁密对激励人员有利,但对提高效率、简化制度不利。
什么时候级别设置变得比较繁密了,就可能意味着这个组织的“内向性”强化了。我使用“内向性”和“外向型”二词,显示不同组织的不同倾向。企业、公司是外向型的组织,它们的生存与发展,取决于组织外部的市场效率,所以其内部结构就高度服从于外部市场。但是官僚组织有时候会呈现出很强的内向性。官僚组织自身就是一个生命体,官僚们借助这个组织谋生谋利。如果从这个角度看,官僚组织中的人员的录用、升降、退休,名号的授予、官职的迁转,就是这个组织的生命形态。如果内部管理,等级、位阶、身份、地位的处理占了主导,那么给外部社会提供公共管理的职能,相应地会被淡化了。我们采用功能组织、身份组织双重视角问题,那么一个需要用复杂手段来管理的组织,采用繁密级别设置的组织,往往是一个有较强内向性、身份性的组织。
刚才谈到《周礼》有“九命”之说。北朝的北周搞制度复古,采用“九命”之制。南朝的梁陈一度使用十八班。这反映了九品官品在初期还不是很稳定,人们还尝试过不同的等级样式。唐宋没有继承九命或十八班,而是继承了九品官品。明清时等级趋于简化,只用正从十八级,没有上下阶了。流外九品也消失了。流外品合为一等,不是九等了。唐朝的39级和明清18级,简约和繁密的程度大不相同。而且,清朝的俸禄实际只有9等,正品和从品的俸禄是相同的,在管理上就更为简捷了。
官职(职事官) | 文散官(阶官) | 武散官(阶官) | 封爵 | 勋官 | |
正一品 | 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、司空、司徒 | 王 | |||
从一品 | 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 | 开府仪同三司 | 骠骑大将军 | 嗣王、郡王、国公 | |
正二品 | 特进 | 辅国大将军 | 开国郡公 | 上柱国 | |
从二品 | 左右仆射、太子三少 | 光禄大夫 | 镇军大将军 | 柱国 | |
正三品 | 侍中、中书令、六部尚书 | 金紫光禄大夫 | 冠军大将军 | 上护军 | |
从三品 | 御史大夫、秘书监、诸卿 | 银青光禄大夫 | 云麾将军 | 护军 | |
正四品上 | 尚书左丞、吏部侍郎 | 正议大夫 | 忠武将军 | 开国伯 | 上轻车都尉 |
正四品下 | 尚书右丞、五部侍郎 | 通议大夫 | 壮武将军 | ||
从四品上 | 秘书少监、诸卿少卿 | 太中大夫 | 宣威将军 | 轻车都尉 | |
从四品下 | 国子司业、少府少监 | 中大夫 | 明威将军 | ||
正五品上 | 御史中丞、国子博士 | 中散大夫 | 定远将军 | 开国子 | 上骑都尉 |
正五品下 | 太子中舍人、尚食奉御 | 朝议大夫 | 宁远将军 | ||
从五品上 | 诸司郎中 | 朝请大夫 | 游骑将军 | 开国男 | 骑都尉 |
从五品下 | 大理正、太常丞、太史令 | 朝散大夫 | 游击将军 |
上图是唐朝品位结构示意。首先各品级及官职都列在这里。有意思的是,正一品、从一品上列着很多虚衔,或者说是荣誉性官号。透过这样一点,也能折射出组织的特性。美国的总统,就是行政当局的最高首长。汉朝的丞相,居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。如果品级高端很少看到虚衔,行政首长级别最高,那么这个组织的功能性就是比较强的。但我们看唐朝,侍中、中书令、六部尚书等行政官只列在正三品,正一品、从一品却被虚衔所充斥。这就是一种身份安排。
在上面这份表格上,还能看到文散官、武散官、封爵和勋官。古代品级不像最初所想像的那么简单,仅仅九品而已。除九品之外,王朝还使用很多别的等级序列。
武散官是武官的个人级别,文散官就是文官的个人级别。文散官不是职官,而是一个等级符号,它表示这个人的身份是几品。
封爵是用于赋予身份,具有浓厚贵族色彩。直到明清都在使用爵级。爵是中国最古老、具有超常稳定性的一种位阶。从周代而下,爵制实行了近3000年。
勋官是用于褒奖军功的,从正二品到七品,共12级,又称“十二转”。唐代授勋最初取决于战场上的军功,但后来勋官也授予文官了,作为一种表彰。唐后期通过战争立功的人数量很大,全体壮丁中有35%拥有勋官,他们可以享受免课待遇。总的说来,唐宋官员的头衔相当复杂:有职事官、有阶官、有爵号、有勋官。
概括一下古代位阶体制的发展轮廓。在周代的爵命体制下,官阶的主干是公卿大夫士。这是一个身份等级,而且是一个一元化的系列。而在汉代,二十等爵与若干石的禄秩双峰并峙。二十等爵用于褒奖军功,同时还具有社会身份功能。禄秩则是行政级别,用于保障行政。这样一种体制,我把它叫做“爵─秩体制”。从结构上看,它不是一元的,而是二元的。经过魏晋南北朝,再发展到隋唐,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构,我称之为“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结构”。九品官品构成了一个大框架,官职罗列其中;文阶官罗列其中,由从一品而下29阶;武阶官罗列其中,也是29阶;封爵一品到五品,勋官二品到七品。职、阶、勋、爵各有等级,又通过九品官品而一元化了。哪级爵对应哪级官职、哪级勋官,一目了然。对不同位阶的不同功能,古人有很清晰的表述:“爵以定尊卑,官以分职务,阶以序劳,勋以序功”。